1、土壤检测定义:是由一层层厚度各异的矿物质成分所组成大自然主体。土壤和母质层的区别表现在于形态、物理特性
、化学特性以及矿物学特性等方面。由于地壳、水蒸气、 大气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土层有别于母质层。它是矿物和有机
物的混合组成部分,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状态。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的形式。这些孔隙中含
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多种状态 。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方法、中国**标准、环
境保护标准、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建立了土壤测试的综合能力,可以提供土壤污染物测试、农业土壤成分测试、以及相关采
样服务。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规定的自然保护
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
背景水平。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林地土壤及污
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土壤检测明细:
固态物体 (土 壤) |
土壤各项指标检测明细 |
1.土壤常规污染检测: 全氮、水解性氮、有效磷、**钾、缓效钾、有机质、全磷、全钾、有效铁、铜、锌、锰、总镉、总铅、总铬、总汞、总砷、pH、阳离子交换量、水分、有效硼、有效钼、有效硫、有效硅、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容重、水溶性总量、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总铜、总锌、总镍、铵态氮、硝态氮、硝态氮、铵态氮、**磷、**钾、全磷、全氮、全钾等。 |
|
2.土壤营养成分分析: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元素,一般包括N、P、K、Ca、Mg、S、Fe、Cu、B、Zn、Mo、Se、Mn、I、Cl等元素。O、C和H虽然也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但它们主要由空气供给,故不作为土壤营养元素。Na、Si、Co、Ti等为某些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它们也是土壤营养元素。
根据植物对不同营养元素吸收量的差异,可将它们划归为大量营养元素,包括N、P、K;中量营养元素,包括Ca、Mg、S等;以及微量营养元素,包括Fe、Mn、B、Zn、Cu、Mo、Cl等。 根据以上分析,具体检测项目为(17项指标):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磷、钾、钙、镁、硫、铁、铜、锰、锌、硼、酸碱度、交换性酸、钙镁比、镁钾比等。 |
|
3.土壤有机物检测: 总石油类烃、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半挥发性有机物、苯酚类、多环芳烃、多环芳烃(低浓度)、苯并 (a)芘、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有机磷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等。 |
|
4.土壤重金属(常规)元素分析: 锑、砷、铍、镉、铬、铜、铅、镍、硒、银、铊、锌、汞。 其它金属元素分析:铝、钡、钴、锰、 钼、钍、铀、矾、铋、钙、铁、锂、镁、钾、硅、钠、锶、锡、钛、硼、其它元素。 |
|
5.土壤农残三十项检测: 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敌百虫、甲拌磷、内吸磷、氧化乐果、毒死蜱、马拉硫磷、杀螟硫磷、三唑磷、甲基毒死蜱、三环唑、杀虫双、六六六、滴滴涕、溴氰菊酯、乐果、敌敌畏、辛硫磷、倍硫磷、甲基内吸磷 、砷、铅、铬、硒、锌、镉。 |
|
6.其他项目: 氟化物、有机质、含水率、总碱度、酚、矿物油、pH值、水分、六六六、滴滴涕、氰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多氯联苯、半挥发性有机物、阳离子交换量、放射、腐蚀性等。 |
3、采样方法:
从田间采集土壤样品是土壤测试工作的开始由于土壤特别是耕作土壤的化学组分在不同位置存在巨大差异选择具有代表性
的土壤样品成为决定土壤测试结果可靠程度的重要环节一般用多点采样的方法即在一个田块或一个采样单元内按规定选择若
干个采样点进行采样采样点的多少随采样面积大小地形复杂程度和土壤状况而异一般应不少于10~20个采样的深度以耕层土
壤为限,通常为0~15厘米或0~20厘米各采样点采集的土壤样品要混合均匀,以供测试。
4、污染分析及对人体的危害: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
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
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
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
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5、土壤污染原理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因其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主要有固定、挥发、降解、流散和淋溶等不同去向。重金属离子,主要是能
使土壤无机和有机胶体发生稳定吸附的离子,包括与氧化物专性吸附和与胡敏素紧密结合的离子,以及土壤溶液化学平衡中产
生的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将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而难以排除;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
但仍是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威胁。化学农药的归宿,主要是通过气态挥发、化学降解、光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而.终从土壤中消
失,其挥发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溶解度和蒸气压,以及土壤的温度、湿度和结构状况。例如,大部分除草剂均能发生
光化学降解,一部分农药(有机磷等)能在土壤中产生化学降解;使用的农药多为有机化合物,故也可产生生物降解。即土壤微
生物在以农药中的碳素作能源的同时,就已破坏了农药的化学结构,导致脱烃、脱卤、水解和芳环烃基化等化学反应的发生而
使农药降解。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农药都可随地面径流或土壤侵蚀而部分流失,引起污染物的扩散;作物收获物中的重金属和农
药残留物也会向外环境转移,即通过食物链进入家畜和人体等。施入土壤中过剩的氮肥,在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分别形成NO
、 N2和NH4、NO2。前两者易于淋溶而污染地下水,后两者易于挥发而造成氮素损失并污染大气。
6、土壤污染特点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
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
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1]
1.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
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
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3.难治理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
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
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
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
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4.高辐射
大量的辐射污染了土地,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种毒质。这种毒质会使植物生长不了,停止生长!
焚烧树叶:树叶里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散发出来的。但一遇火,就会蒸发毒物。人一呼吸,就会中毒。
相关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HJ 350-2007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